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

绿标委发布市场化评议结果,督促形成绿债专业“看门人”

打印

 

为推动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规范评估认证机构行为,前期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简称“绿标委”)发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相关公告,并积极组织成员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市场机构及环境领域专家多维度对参评机构进行市场化评议。经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报备,921日,绿标委正式发布市场化评议结果,合计18家机构通过绿标委注册,对于推动绿色债券市场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市场化评议过程公开透明。公告发布后,多家参评机构提交评议材料。绿标委办公室迅速组织常任成员单位对材料进行评议打分;其次,组织了包括发行人、投资人、环境领域专业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平台等多个领域的166名专家,组建绿债专家库并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议。随后,进一步细化评议信息表,并将参评机构的评估认证项目范本发送评议专家,根据项目范本结合机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最终形成打分结果。今年以来,多次组织绿标委全体成员单位就评议情况进行研讨,最终确定遴选方案,并向主管部门报备。同时,所有评议材料均向绿标委成员单位公开,评议过程公开透明,充分发挥集体决策的力量。

二是多维度评价参评机构业务能力。绿标委秉持“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原则有序开展和推进市场化评议工作。评议维度在细化《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定性和定量等不同角度对参评机构进行评议,对机构实力、专业能力、业务表现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评价。定性部分包括评估认证报告质量、综合服务水平、内部控制质量、评估认证结果市场公信力等多个方面;定量部分包括人员配置、业务隔离、资质证书、发表文章、绿债评估、碳核查等不同维度,全方位、多角度对参评机构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三是推动绿色债券标准体系建设。绿标委充分发挥绿债自律管理协调机制的作用,持续推动绿债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化评议加强绿债评估认证行业规范,约束“洗绿”、“漂绿”等行为,切实把好绿债“准入关”。同时,通过优胜劣汰、市场化筛选,督促形成一批独立、专业、有市场声誉的第三方机构,帮助市场更好地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领域,发挥绿债市场“看门人”角色,向市场展示和彰显绿色属性,打造中国绿债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和影响力。

下一步,绿标委持续加强自律管理,维护绿色债券评估认证市场秩序,定期开展交叉检查并要求评估机构提交自查报告,规范评估认证机构行为。同时,后续持续开展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工作,对注册名单实施“动态调整、有进有出”,通过市场监督和检验,敦促评估机构规范开展相关业务,提升绿债产品纯度,推动绿债市场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绿色发展重大战略。

 

 

 

附件:

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简介

 

2018127日,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以下简称“绿标委”)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等主管部门指导下,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会同相关市场自律组织和市场成员组建成立。绿标委是在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下设立的绿色债券自律管理协调机制。

绿标委由1家主任单位、8家常任成员单位和16家非常任成员单位组成;其中,交易商协会为主任单位。成员单位包括自律组织、基础设施平台、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非金融企业等绿色金融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专业性的机构,覆盖市场各类型机构,充分发挥不同机构的协同优势。

主任单位:

交易商协会

 

 

常任成员单位:

外汇交易中心

中央结算公司

上海清算所

 

北金所

上交所

深交所

 

证券业协会

中国结算

 

非常任成员单位:

国开行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中信银行

兴业银行

 

南京银行

国泰君安

中信建投

 

人保资产

华夏基金

中航信托

 

华电集团

三峡集团

首都机场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