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

交易商协会业务通报(评级专业委员会专报)——2018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

打印

2018〕第18期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2018年5月11日

http://www.nafmii.org.cn/eWebEditor/CMS5_G20306002Resource?info=68275;res=f1210909093998_0

2018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控金融风险”以及人民银行“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建设”的指示,充分发挥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作用,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维护信用评级业良好竞争秩序,推动评级业务健康发展,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评级专委会”)服务办公室就2018年第一季度5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1]的市场表现、业务发展动态、评级自律管理及合规情况进行总结。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评级市场表现

截至2018331日,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共计1747[2]级别中枢集中于AA级,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57.93%同比上升2.74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各家所评AA+及以上发行人的占比均同比上升,其中上海新世纪和大公资信升幅最高,分别上升7.62个百分点和7.55个百分点;次之为东方金诚,上升6.08个百分点。

各家级别分布图.png

1  各机构所评主体的级别分布(截至2018331日)

(一)评级调整家数同比减半,大公资信正面调整占比最高一季度,评级机构共对17家发行人作出评级调整,同比减少46.88%,在所评家数中占比0.47%,同比减少0.44个百分点。正面调整8家,同比减少9家;负面调整9家,同比减少6家。各机构正、负面调整家数均不足5家。与其他机构相比,大公资信和东方金诚的正面、负面调整家数占各自业务比重均相对较高。

1  2018年一季度主体评级调整家数

评级机构

主体评级

评级展望

正面调整占该机构业务比重

负面调整占该机构业务比重

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上调

下调

上调

下调

中诚信国际

3

3

0

0

0.37%

0.37%

4

联合资信

0

1

0

0

0.00%

0.15%

2

大公资信

3

4

0

0

0.48%

0.65%

0

上海新世纪

1

0

0

0

0.17%

0.00%

0

东方金诚

1

2

0

0

0.39%

0.79%

0

(二)级别上调的原级别均集中于AA级,级别下调的原级别分布较分散,大公资信和东方金诚存在一次性下调3个及以上子级的情形。一季度,评级机构级别上调和下调分别有8次和13次。级别上调集中在AA级调升至AA+级,占上调次数的75.00%。级别下调的原级别涉及A+级至AAA级,从下调幅度看,有3次一次性调整3个及以上子级,其中东方金诚2次,大公资信1次;季度内共有4家发行人被下调3个及以上子级[3],其中大公资信2家,中诚信国际和东方金诚各1家。

2  2018年一季度各机构主体级别上调分布

调整前

调整后

中诚信国际

联合资信

大公资信

上海新世纪

东方金诚

合计

AA+

AAA

1

     

 

1

AA

AA+

1

 

3

1

1

6

AA-

AA

1

       

1

3  2018年一季度各机构主体级别下调分布[4]

调整前

调整后

中诚信国际

联合资信

大公资信

上海新世纪

东方金诚

合计

AAA

AA+

 

1

 

 

 

1

AAA

AA-

1

   

 

 

1

AA+

AA

   

1

 

 

1

AA

AA-

   

1

 

1

2

AA

A

   

1

 

 

1

AA-

A

2

   

 

 

2

A+

BBB-

   

1

 

 

1

A

CC

 

 

 

 

1

1

(三)更换评级机构后的级别高于原级别的发行人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大公资信上调家数和占比均最高。一季度,共有37家发行人更换评级机构[5]7家发行人的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1个子级,占比18.92%,较上季度下降11.38个百分点。在变更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的发行人中,大公资信和东方金诚各3家,分别占本机构新承做更换评级机构的发行人家数的60%27.27%;上海新世纪为1家。

4  2018年一季度变更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情况

变更前

变更后

中诚信国际

联合资信

大公资信

上海新世纪

东方金诚

AA+

AAA

       

2

AA

AA+

   

3

 

1

AA-

AA

     

1

 

合计

0

0

3

1

3

级别上调家数占该机构业务比重[6]

0

0

60.00%

14.29%

27.27%

(四)跨市场发行不一致家数环比增加,同一发行人在交易所市场评级高于银行间市场的居多。截至2018331日,有32家发行人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评级结果不一致,较上季度末增加8家,不一致率为7.69%[7]环比基本持平。评级结果不一致的发行人中,共24家发行人的交易所市场级别高于银行间市场级别,占比75.00%;在银行间市场级别高于交易所市场级别的8家发行人中,中诚信国际和大公资信分别有4家和3家,上海新世纪有1家。

(五)各期限[8]各级别债务融资工具信用利差变异系数[9]环比呈下降趋势,级别间利差差异均显著[10],个别机构利差均值与级别序列倒挂。一季度,资金面持续宽松导致长短端利率均显著下行,而监管趋严等因素导致信用债整体需求下降,信用债利率普遍上行,信用利差走阔,利差变异系数环比下降。多数评级机构[11]所评主体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利差均值与级别序列[12]之间呈反向关系,大公资信所评AA+级主体发行的3年期中期票据交易利差均值略高于AA[13]。此外,从与同期限同级别中债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利差来看,一季度新发行债项利差[14]最大的50家发行人中,联合资信所评发行人数量较多,为16家,环比略有增加。

5  2018年一季度新发行债项利差最大的50家发行人分布情况[15]

评级机构

评级机构所评利差前50的发行人家数

评级机构所评利差前50的发行人家数占比

联合资信

16

32%

中诚信国际

12

24%

大公资信

11

22%

上海新世纪

9

18%

东方金诚

2

4%

、评级机构业务发展动态[16]

(一)评级业务稳步发展。一季度,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1288只,涉及发行人939家,出具评级报告的债项共1404只,涉及发行人814家。从债务融资工具承揽量来看,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占比分别为34.42%27.89%,环比分别增加6.53个百分点和13.20个百分点;上海新世纪、大公资信和东方金诚占比分别为16.91%14.69%6.08%

6  2018年一季度评级机构承揽债项情况

债项类型

中诚信国际

联合资信

大公资信

上海新世纪

东方金诚

合计

债务融资工具

232

188

99

114

41

674

企业债

43

25

11

19

24

122

公司债

-

-

44

33

24

101

金融债

11

14

6

8

3

42

资产支持证券

71

42

33

52

6

204

其他

48

17

8

30

42

145

合计

405

286

201

256

140

1288

(二)加大评级方法和模型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评级技术体系。为适应公司评级原理,加强对受评主体信用风险分析,大公资信更新并发布化工等30个行业评级方法;为拓展评级业务,强化各细分行业的研究工作,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和中诚信国际新制定期货等4个行业信用评级方法,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情况,完成对基础设施投融资等14个行业评级方法的修订。另外,上海新世纪修订《跟踪评级业务规范》,加强对不定期跟踪评级的管理。

(三)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人均业务量与上季度相比基本平稳。整体来看,评级经验在1-3年的分析师人数占比在各机构中均最高,合计占比51.80%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占比28.25%,较上季度末提高2.95个百分点,其中大公资信占比最低;从3年及以上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17]来看,各机构平均数为26.17个,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其中大公资信的不匹配程度最高,达到33.49个,其次是联合资信、中诚信国际和上海新世纪,分别为30.08个、27.84个和23.04个,东方金诚匹配程度相对较高,为19.41个。

(四)持续开展宣传和交流,扩大评级行业市场影响力。一季度,评级机构继续加强评级业的宣传力度,发表署名文章12篇、接受媒体采访7次,共组织评级业务发展研讨会、投资人互动交流会等27次,参加国际评级相关论坛及投资者交流会议等6次,推进与投资人等市场成员的沟通和交流,为营造评级行业良性发展的舆论范围和业务环境起到了助益作用。

三、评级自律管理工作情况

(一)推动信用评级业对外开放,完善自律管理制度体系建设。2018327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对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7〕第7号文件中关于境内外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及分层分类管理等方面进行细化;并针对评级机构存在的薄弱环节及主要问题,进一步细化自律管理要求,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机构自律公约》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调查访谈工作规程》。

(二)评级专委会各工作组有序推进相关工作。一季度,由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农业银行、中债资信和大公资信分别牵头的各个工作组,有序开展利益冲突管理制度与实践研究、信息披露监管与实践研究、评级质量检验监督及评价研究、评级行业宣传交流及专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各工作组分别根据工作日程安排完成初稿,通过讨论会和书面等方式征求各工作组成员的意见并进行多轮修改,目前已形成终稿并准备印刷。

(三)强化评级自律管理,重点就不定期跟踪评级等事项,对评级机构开展约谈和业务督导。为了解评级机构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不定期跟踪评级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尽职履则和合规情况,评级专委会服务办公室在一季度分别对4家评级机构进行约见谈话并抽查7个项目档案,针对发现的问题,分别出具业务提示函,限期要求其改进。

四、评级机构合规情况

一季度,在抽查大公资信、联合资信、中诚信国际和上海新世纪开展的跟踪评级调整项目过程中,发现评级机构在评级报告质量控制、作业流程管理、评级模型建设和使用等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不定期跟踪评级的信息披露不充分,评级报告质量控制不严。经抽查项目发现,大公资信个别评级报告信息披露有所欠缺,未充分描述影响受评对象信用质量的重要事项的发展变化情况,评级报告质量监督和审核不到位;联合资信的个别调级公告

中,未对受评对象的优势以及在跟踪期内信用资质明显提升之处进行具体分析,级别调整的依据信息不充分;中诚信国际的个别评级公告对受评对象重大事项的进展及影响分析不充分;上海新世纪的个别评级公告重要信息披露不完整。

二是评级作业流程和合规管理不到位。大公资信未对个别具有一定信用风险且距离上一次现场调研已超过1年的评级项目开展现场调查访谈工作,跟踪力度不足;联合资信对个别评级报告和公告的审核和管理不严,评级结果披露不及时;上海新世纪在个别评级项目中,未对评级重要因素的了解过程充分记录留痕,评级过程质量管控存在疏漏。

三是评级模型建设和应用有待完善。大公资信部分评级模型指标采用预测数据,但计算过程缺乏明确规则;联合资信的个别评级项目模型中出现数据缺失从而影响模型结果的情形,评级模型使用的严谨性及评级质量管理存在不足;中诚信国际在使用新研发的评级方法和模型时,未在评级报告及公司网站中对所参考模型的变化情况进行披露。

下一步,为更好地遵循“市场事、市场议、市场决”的理念,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评级专委会将持续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自律制度建设和专题研究,加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管理,推动信用评级机构提升执业水平,促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健康运行。

特此通报。

[1]统计范围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包括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资信”)、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新世纪”)和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金诚”)。

[2]除有说明外,本文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统计数量为公司信用类债发行人,不包括非公开发行产品及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人。

[3]包括在一季度内被多次下调级别的发行人。

[4]在一季度内被多次下调级别的发行人,按照季度初和季度末的级别变动情况统计。

[5]统计变更评级机构的企业在评级出具日的级别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评级机构的报备资料。

[6]级别上调家数占该机构业务比重=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的家数/本季度该机构出具评级的更换评级机构的发行人家数。

[7]不一致率=评级结果不一致的发行人家数/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且有级别的发行人家数。

[8]考虑到发行量和流动性等因素,本次通报考察270天、1年期、3年期及5年期债务融资工具情况。

[9]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相比标准差更好地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

[10]对各期限债务融资工具级别间利差差异的检验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

[11]因东方金诚评级项目数量较少,因此未将其纳入利差均值与级别序列关系的考察范围。

 [12]对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券采用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来进行利差分析,对中期票据采用债项评级进行利差分析。

 [13]因纳入3年期中期票据交易利差样本范围的由大公资信所评的AA+AA级发行人分别为7家,样本数量较少,统计结果易受个别样本扰动影响。

 [14]此处使用的利差为上市后两周内的首个交易日收盘收益率与当日同期限同级别中债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的差值。

[15] 样本范围包括2018年一季度新发行270天超短期融资券、1年期短期融资券、3年及5年期中期票据的发行人。

[16] 本部分数据来源于评级机构报备材料。

[17] 3年及以上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截至本季度末评级对象数量/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人数。评级对象数量包括评级机构所评的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主权国家数量。